高耗能产业必须控产量,还要优化布局

   2022-01-27 中国冶金报157

  2021年下半年以来,全国各地启动了不同程度的限电、限产举措,高耗能产业受到了较大的影响。确实,面对“双碳”(碳达峰、碳中和)和能耗双控的压力,高耗能产业又一次被推到了风口浪尖,甚至成了众矢之的。

  那么,我们该如何正确看待高耗能产业呢?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协会党委书记、会长葛红林在2022年1月初接受《中国冶金报》记者采访时首先亮明了自己的观点:“我们一方面要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科学、客观认识高耗能产业,防止偏差和走极端。”

  葛红林说,中央多次指出,要坚持全国“一盘棋”,纠正运动式“减碳”,先立后破,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2021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又进一步指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要坚定不移推进,但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所以,他认为要认真学习和正确领会中央的要求,紧密结合经济社会的发展阶段和实际,进一步提高对高耗能产业的科学认识,实现对高耗能产业的科学调控。

  他指出,一方面,高耗能产业是耗能大户,即使按照当前最先进的生产工艺,一时也改变不了它的高耗能特征,除非发生颠覆性的工艺路线革命;另一方面,高耗能产业又是当前国民经济社会发展离不开的产业。虽然钢铁、、硅等冶炼能耗已占全国总能耗的15%以上,但基础设施建设离不开钢铁,绿色新能源建设离不开、硅。

  “当前的问题,不是要不要高耗能产业的问题,而是要着眼长远,立足当下,科学认识高耗能产业,科学调控高耗能产业,确定可操作的调控目标取向和路径,实现高耗能产业降碳和保障经济社会发展的双目标。”葛红林特别强调。

对此,葛红林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应对:

  一是一行业一目标,尽快确定高耗能产业的调控总量。他说,在今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高耗能产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仍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支撑作用,可以分行业尽快确定高耗能产业的调控总量,通过科学调控引导高耗能产业高质量发展。

  如何确定高耗能产业的调控总量?葛红林认为,首先要突破市场经济的传统定式,不能任凭市场需求决定生产。有不少人从传统的市场经济观点出发,认为应由市场需求决定行业的产能产量。初听似乎没问题,但套用到高耗能产业则不正确,因为没有考量它的高耗能。产量必须适可而止,即使减少出口,减少GDP。这是当前对高耗能产业应做出的基本判断。其次要突破定性管理,实现全国的定量管理。他也坦承,顶层确定全国产量调控指标虽然不容易做,但必须做。当务之急是分行业对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做一次未来需求分析,形成预见性的调控指标。有的可以逐步做减法,有的在设定上限之下逐步做加法。通过政府、行业和企业的统一认识、有效互动,吃透问题,聚焦难点,精准施策,提升总量调控的可操作性。

  二是优化进出口政策,对高耗能产品出口做减法、进口做加法。据葛红林介绍,当前,我国不少高耗能产业的产品占全球50%以上,由于国内供大于求导致了大量出口,有的在过去还享受了出口退税的鼓励。他特别指出,这里不评论过去做得对否,但现在的政策和措施,要加快适应新发展阶段和“双碳”目标实现的要求。比如,应收紧出口政策,从宽松出口转变为限制出口和鼓励进口。虽然高耗能产品出口可以拉动社会经济发展,获得企业经济效益,但也消耗了国内能源,相应的污染也留在了国内。所以,不能只算经济账,也要算好经济和社会的统筹账,要敢于对高耗能产品出口做减法,善于对高耗能产品进口做加法。通过一加一减,在保障国内高耗能产品使用的同时,降低国内能耗指标,同时鼓励深度加工,开发具有更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

  三是进一步优化高耗能产业的全国布局。葛红林说,前一阶段的“双碳”工作,有的地方目标设定过高、要求速度太快,从而脱离实际。对高耗能项目,有的地方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骤然抽贷断贷,他认为这都危害了社会经济健康发展。因此,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并不是要遏制“两高”项目的优化调整,而是要在总量控制下做到科学布局。即,加快实现总量控制下再优化、再调整、再布局,加快先进产能对落后产能的淘汰,将项目配置在清洁能源占比较高的地区,提高清洁化、集约化、现代化水平。

  最后,他还特别强调,高耗能产品往往也是高载能产品,因此要珍惜初次生产过程中的耗能,最大限度地促使其成为今后循环利用中的载能产品,并促使这种载能优势充分发挥出来。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与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