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匡迪:中国钢铁已站在世界钢铁生产第一线

   2021-06-24 中国冶金报156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钢铁工业100年来走过了光荣而艰巨的道路。今天,我们坐在这里一起回顾中国钢铁工业的发展,这里面有大家的贡献和心血,我们应该感到光荣和自豪。”6月21日,中国工程院院士,第十五届、十六届中央委员,第十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上海市委原副书记、市长徐匡迪,以视频形式参加了在北京香山召开的全国钢铁行业庆祝建党100周年座谈会。

历经坎坷,达到世界一流水平

在视频中,徐匡迪首先回顾了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历程。他说,中国钢铁工业起步条件较差。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产量只有16万吨,仅相当于如今1座小电炉1年的产量,而今天的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年产钢10亿吨的世界第一产钢大国。

“我国钢产量从1949年的16万吨增长到1978年的3178万吨,花费了较长时间,走过了充满艰辛和曲折的道路。不仅有‘大炼钢铁’走过的弯路,而且有其他各种各样的问题。”徐匡迪回忆道。

改革开放后,思想迎来解放。我国钢铁工业的专家、技术人员采取了各种措施,应用了各种先进技术,让我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钢产量从1978年的超过3000万吨提高到1996年的突破1亿吨,进入世界产钢大国前列。

随着我国钢铁工业逐渐掌握了整个钢铁生产的先进流程和技术,我国钢产量从1996年突破1亿吨增长到2020年的10.65亿吨,连续25年位居世界第一。

“现在,钢铁企业可以毫不谦虚地说,我们站在世界钢铁生产的第一线,各种指标也可以达到世界第一线。”徐匡迪说道。

革新体制,以需求激发内生动力

在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钢铁工业全部实行计划经济。徐匡迪用“一切都要计划”来描述当时钢铁行业的发展。他在视频中介绍,当时都是由原冶金工业部统一规划,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冶金厅统一计划、统一批复。

然而,计划经济体制无法适应瞬息万变的市场,我国钢铁工业从改革开放开始走上了市场经济的道路。

“回首过去,我国钢铁工业发展如此突飞猛进,钢产量从1亿吨增长到如今的10亿吨,靠的不是计划,而是市场。”徐匡迪说,“过去有人说,市场经济做做小买卖还行,对搞大规模生产的钢铁而言并不现实。可事实证明,市场的作用非常大。”

不仅如此,原来我国钢铁工业基本以国有企业为主,现如今,民营钢铁企业粗钢产量占比已经超过60%,民营经济十分活跃。这足以证明,经济体制改革对钢铁工业的推动作用是不可忽视的。

徐匡迪认为,我国钢铁工业的发展模式与其他国家不同,我国钢铁工业的支撑主要来自于市场需求。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市场需求成为钢铁工业发展的内生动力。即使在今天,我国钢铁出口仍不到10%。这是因为,在城镇化发展的带动下,我国钢铁工业仍以满足国内基本建设需求为主。铁路、桥梁、道路等的建设,也都需要大量钢铁材料来支撑。

徐匡迪表示:“钢铁人应该感到骄傲,因为我们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减排降碳,多举措应对时代课题

随着“双碳”(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我国钢铁工业高质量发展面临新的挑战。“虽然我国钢铁工业已经有10亿吨的产量,但现在仍面临着来自环境问题的压力。”徐匡迪指出,“这不仅要求我国钢铁企业从所在城市的环境角度出发,而且要从整个国家的碳排放角度出发,甚至从全球气候变化的角度来考虑,这对我国钢铁工业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他进一步表示,对于钢铁工业而言,当前面临的最大压力就是实现“双碳”目标。我国钢铁工业是能源消耗大户,也是碳消耗大户。为实现碳达峰,我国钢铁工业需要从产业结构上进行分析。

据他介绍,目前我国钢铁工业90%仍以长流程生产为主,碳消耗量较大。而美国长流程占比只有30%,其余均为短流程,再加上美国的废钢积蓄量较大,使得其能耗较低。

“到本世纪中叶,我国或许也将出现大量废钢积蓄。实际上,现在北京、上海等城市已经出现了这个问题。”徐匡迪以汽车为例,解释了未来我国废钢积蓄的来源。随着普通燃油汽车逐渐被新能源电动汽车代替,普通燃油汽车将逐渐报废,经处理后变成可再次使用的成型废钢,供钢铁企业使用。

除了在原料方面下功夫,调整生产节奏及时间等方法同样受到徐匡迪的关注。美国钢铁企业基本在晚上社会能耗较低时生产,电炉电费只有白天的40%,生产时间为每天23时到次日8时,这样做可以大幅降低能耗成本。

“未来,我国民营钢铁企业或许也可以尝试走这样的道路,把社会上的废钢收回来,白天的时候把废钢破碎,挤压成块,晚上的时候再开炉炼钢,实现错峰生产、节能减排。这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一个有效方法。”徐匡迪表示。

目前,我国长流程钢铁企业平均吨钢碳排放量为1.8吨~1.9吨,而短流程钢铁企业的平均吨钢碳排放量只有0.4吨~0.6吨。徐匡迪认为,加快发展短流程炼钢、充分利用社会积蓄废钢等方法可以在我国钢铁行业内广泛应用。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