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地加紧出方案遏制“两高”盲目发展

   2021-08-18 新华财经201

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等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有些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遏制“两高”行动乏力……8月17日,在国家发展改革委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新闻发言人孟玮点名指出,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相关工作中,有些地方、行业、企业的工作着力点有所“跑偏”,必须坚决予以纠正。

据悉,国家发展改革委正会同有关部门,抓紧制定完善碳达峰碳中和“1+N”政策体系。下一步将进一步完善和强化能耗“双控”制度,制定出台三年工作方案,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坚决把不符合要求的“两高”项目拿下来。

《经济参考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期宁夏、陕西等多地也纷纷研究制定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的行动方案,采取全面梳理摸排“两高”项目、严把源头管控关等一系列措施,踩住能耗“双控”的“刹车”。

发改委点名纠正“跑偏”现象

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是当前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当务之急和重中之重。近期,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有关部门开展了专项检查,督促各地压减拟上马的“两高”项目350多个,减少新增用能需求2.7亿吨标准煤,取得了初步成效。但在专项检查中也发现,不少地方的决心力度和工作成效还存在差距,一些突出问题亟待解决。

“有的地方口号喊得响,行动跟不上,有的地方甚至违规上马‘两高’项目,未批先建问题比较突出。”孟玮指出,在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工作中,有的地方、行业、企业“抢头彩”心切,提出的目标超越发展阶段;有的地方对高耗能项目搞“一刀切”关停,有的金融机构骤然对煤电等项目抽贷断贷;有的对节能减排工作不够重视,能耗“双控”落实不力;有的行业没有扎实做好结构节能、技术节能、管理节能,而是寄希望于某种技术一劳永逸解决问题;有的机构蹭热度、追热点,热衷于打标签、发牌子,碳中和“帽子”满天飞。

孟玮表示,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印发的《2021年上半年各地区能耗双控目标完成情况晴雨表》显示,今年上半年,青海、宁夏、广西、广东、福建、新疆、云南、陕西、江苏9个省(区)能耗强度同比不降反升,10个省份能耗强度降低率未达到进度要求,全国节能形势十分严峻。根据要求,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9省(区),对所辖能耗强度不降反升的地市州,今年暂停国家规划布局的重大项目以外的“两高”项目节能审查,并督促各地采取有力措施,确保完成全年能耗双控目标特别是能耗强度降低目标任务。

厦门大学中国能源经济研究中心教授孙传旺认为,以当前的产业结构与能源结构来看,有85%以上的二氧化碳排放与能源活动有关,采用能源总量与强度地方双控举措,有利于根据各地发展差异和实际情况,把节能减碳目标分解到地方层面,从而对各级地方政府进行有效监督与考核。

地方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

粤开证券研究院副院长、首席宏观分析师罗志恒表示,下半年地方要平衡好降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推进构建发展新格局的基调下,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企业转型需要过渡期,节能环保检查要避免执行环节扭曲,避免长期目标短期化、环保一刀切等问题,因地制宜构建符合本地区实际的碳达峰、碳中和政策体系。

据记者采访了解,宁夏提出对煤电、石化、化工、煤化工、钢铁、焦化、建材、有色等行业能源消费量5万吨标煤及以上的新建项目一律不予审批。目前违规在建的“两高”项目已基本停建整改,违规存量“两高”项目停产整改,拟建“两高”项目已停止办理各项审批手续。下一步将全面梳理摸排“两高”项目、行业节能改造空间,一企一策制定节能改造方案,从存量项目中去挖潜能耗指标空间,为先进产能腾出容量空间。宁夏宁东等地区已启动了重点用能单位节能诊断工作,“十四五”重大项目能耗需求总量压减84%。

“就是要淘汰出清一批不符合产业要求的‘两高’项目,鼓励转型一批高效益、高耗能产业。在招商引资工作中,鼓励引进一批能耗强度低于‘十四五’规划控制目标的项目。”宁夏回族自治区发改委副主任王汉武说。

为鼓励各地加大能耗双控工作力度,宁夏还提出,全区统筹设立能耗强度下降激励目标,对达到激励目标的地区,考虑可不进行能耗总量考核。

日前召开的山西省政府第114次常务会议也在研究坚决遏制“两高”项目盲目发展工作,并原则通过这一行动方案,决定提交省委审定。会议强调,山西将采取果断措施,从严从紧从实控制“两高”项目。其中包括,严格执行准入政策,严控项目审批流程;全面排查在建“两高”项目,建立清单,严格复核;加强存量“两高”项目管理,全部纳入台账。

山西省生态环境厅相关负责人表示,山西将严格控制“两高”项目盲目上马,加速淘汰退出炭化室高度为4.3米的焦炉,推进工业企业污染深度治理,全省24家在产的钢铁联合企业年内基本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工程,20家焦化企业、17家水泥熟料企业列入今年完成超低排放改造计划。

孙传旺建议,地方在严格把控“两高”行业投资准入与项目审核的同时,加快发展绿色金融,增强金融对节能减排与技术创新的牵引与支持,引导资金流向更有效率的低碳行业和部门。同时,尽快完善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择机纳入更多行业和交易主体,利用市场机制助推绿色低碳转型。




免责声明:tiegu发布的原创及转载内容,仅供客户参考,不作为决策建议。原创内容版权归tiegu所有,转载需取得tiegu书面授权,且tiegu保留对任何侵权行为和有悖原创内容原意的引用行为进行追究的权利。转载内容来源于网络,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方便学习与交流,并不代表tiegu赞同其观点及对其真实性、完整性负责。如无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权,敬请告之,核实后,将根据著作权人的要求,立即更正或者删除有关内容。申请授权及投诉,请联系tiegu(400-8533-369)处理。

 
 
更多>同类钢铁资讯
推荐图文
推荐钢铁资讯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经营资质  |  付款方式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隐私政策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  |  皖ICP备2021002536号